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 正文

李沧区举行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媒体见面会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刘涵哲 2025-01-26 19:43:32 字号:A- A+

2025年1月8日,李沧区举行“传承创新 让高品质中医药服务‘触手可及’”媒体见面会,半岛都市报、青岛晚报、李沧融媒、青岛新闻网等8家媒体出席见面会。李沧区卫生健康局副局长张红燕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了解,李沧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山东省中医药条例》,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夯实基础、传承创新,把维护人民健康作为中医药工作的中心任务,构建了全生命周期、全人群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8个项目入选青岛市中医药强市“揭榜挂帅”项目榜单,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实现国医馆全覆盖,高品质中医药服务“触手可及”,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区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顶格协调、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接续增添靓丽一笔。  

半岛都市报记者:请问李沧区在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方面,做了哪些积极的探索?

张红燕:近年来,李沧区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为引领,积极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服务中的优势与特色,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居民中医药文化健康素养,持续推进中医药“治未病”理念融入所有健康政策,不断提升居民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方面以强化“统筹能力”为抓手,不断完善中医药管理新机制。不断完善中医药管理职能。设立中医药专职职能机构,成立中医药管理指导专家库,构建中医药服务指导、人才培养、监督管理专职队伍,建立完善中医药发展管理、服务、监督三级体系,推动中医药各项工作高质量创新发展。不断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出台了《关于建设中医药强区的若干措施》(青李沧政发〔2023〕18号),结合我区实际,系统性、综合性地提出了7部分共14条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政策措施,在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根基等方面作出安排部署,指导全区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激发中医药事业活力。

另一方面以增强“服务能力”为目的,构建中医药服务新格局。李沧区不断特色服务,探索中医药便民路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和0-36个月儿童提供中医药健康管理,建设“3+1+X”家庭医生团队,推广“菜单式”家庭医生中医药个性签约服务活动,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自2019年在全市率先试点开展了“冬病夏治”三伏贴和“冬病冬治”三九贴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全区重点人群免费贴敷2.3万人,减免费用近100万元。

我区不断整合资源,促进中医药优质发展。推动与市三医、市八医、市海慈医院中医医联体建设,进一步调整优化中医医疗资源布局,实现中医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在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名医基层工作站”,开展导师制带教培训,定期开展病例讨论,开展“学经典、用经典”活动,突破人才共用共育。聚焦重点,强化监管与整治。以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为主线,加大中药饮片、中成药质量监管力度,不断规范全区中药品市场秩序,切实保障中药质量安全。开展“中医养生保健”市场乱象整治行动,摸底调查2600余家机构,强化非医疗机构普法宣传,发现27条养生保健机构非法开展医疗广告宣传线索。加大非法中医诊疗行为打击力度,处罚6家违法机构,规范依法执业行为,提高消费者鉴别能力。

青岛晚报记者:李沧区在促进中医药产业传承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张红燕:近年来,李沧区以青岛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为抓手,积极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共有8个项目入选青岛市中医药强市“揭榜挂帅”项目榜单。经过一年多的推广,李沧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取得显著成果,中医药服务网络不断完善,中医药特色优势日益凸显。

比如,李沧区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建成国医馆,其中5家建成市级精品国医馆,建成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站6家。依托永清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中心,李沧区开展护理、中医药适宜技术、中药师、非遗项目技术等系列培训工作,不断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广二十四节气养生,开展义诊志愿服务50余次、健康讲座36次,发放健康宣传手册14000余份、养生保健茶4000余份,制作节气宣传小视频24个,点击量数万次,免费发放节气汤药5350余人份。依托山东省科普示范工程项目,组织山东省基层名中医、青岛市中医药科普专家、区级基层中医医师和街道居委会志愿者成立区中医科普宣教团。在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周期间,结合“四送四进四提升”活动和“暖民行动”,开展 40 余场中医科普推广讲座。邀请知名中医专家提供中医健康咨询服务,举办中医科普养生大讲堂、中医传统疗法体验活动,定期举办中医药膳指导讲座。 

此外,还建成了九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沧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膳坊,根据中医二十四节气养生理论推出五类20余种养生产品,累计服务社区居民4000余人次。以“医教防融合”模式开展全方位的中医健康素养提升活动,在全区设立家庭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中心16处、推广站4处、推广角5处,制作李沧区家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手册、制作推广电子地图,建成覆盖全区的中医药健康宣教服务网络。

 下一步,李沧区将进一步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进一步做强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产业、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居民提供更为优质的健康服务。

青岛新闻网记者:李沧区在中医药传统文化推广和传承方面做了哪几方面的努力?

张红燕:近年来,李沧区致力于以推动“文化传承”为引领,增添中医药发展新动力。一方面,大力宣传中医药传统文化。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东川路小学获评首批市级中医药特色学校、第三批山东省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成功举办全市“送中医药特色疗法四进四提升”行动宣传义诊活动、青岛市“春来话养生”春季养生保健宣传月活动。百果山中草药基地成功入选齐鲁康养休闲路线中的“青岛市青岛山海风情游”,作为青岛市唯一代表在齐鲁康养打卡精品路线推介会上作交流发言,李村河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获批山东省户外科普阵地建设项目。制作了芒种和霜降等24节气中医养生宣传片,点击量近10万次。推广20项家庭中医药适宜技术,评选中医特色示范学校和家庭各5所,每月开展中医药科普大讲堂,提升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

另一方面,挖掘和传承中医药精华精髓。崂山点穴、善胃丸、赵氏儿科生长发育综合法等6项中医药技术入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小儿脏腑点穴入选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深度挖掘传统中医药特色专病专技和民间祖传秘方秘技,征集捐献方药300余个,捐献及登记文献、器物50余件,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青岛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