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上午,李沧区政府新闻办举行“三十而‘励’ 奔腾李沧”主题系列新闻发布活动生态工作成效媒体见面会,大众日报、青岛日报、半岛都市报、李沧融媒、凤凰网、青岛广播电视台6家媒体出席见面会,并进行集中采访报道。李沧区城市建设管理局副局长蔡东向与会记者做详细介绍。
李沧区东枕崂山余脉、西拥胶州湾畔,这里水绿、山青,景色宜人,人杰地灵。坚持绿色为底、山水为形、人文为脉,李沧加快打造山海河城交相辉映的美丽城区,让生态之美成为李沧的幸福之源。
行走李沧,入眼处尽是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生态画卷。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李村河公园,从环境脏乱差到水清、岸绿、景美的“桃源碧水”,李村河的变迁见证了李沧区逐绿而行、久久为功的努力。
自2009年起,市区两级政府投资开启了李村河系统治理之路,通过做好源头治污、系统治水和生态治河等工作,努力补上水环境治理欠账。设置再生水补水点12个,建设30处共2万平方米休闲娱乐场所,河道内建立了慈姑、花叶芦竹等净化水质能力强的水生植被群落,岸边植被超过50余种,10多种珍稀鸟类再次返回栖居,如今的李村河华丽“变身”。李村河上游综合整治工程成效显著,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23年,李村河获评幸福河湖“淮河样板”。
30年来,李沧区书写生态文明“水样本”的步伐没有停歇,扎实推进河道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累计投资30亿元实施了李村河、大村河、板桥坊河、楼山河流域综合整治,整治长度25公里,增加河道绿化面积180万平方米,建设生态绿道16公里,构建美丽河湖、幸福河湖格局,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水清如碧玉,山秀如诗画。李沧区不断推进改善人居环境,将一座座荒山变成风景秀丽的城市公园。我现在的位置是老虎山公园,改造前这里光秃秃乱糟糟,如今绿树成荫处处美景,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李沧区的11座山体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5,自然景观优美,植被条件良好,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林自然禀赋。开展山头公园整治自然也就成为了李沧区提升城市品质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截至目前,李沧区已完成了烟墩山、楼山、坊子街山、河南庄山、牛毛山、枣儿山、百果山及老虎山等10座山头公园建设,完成山体绿化面积300余公顷。既满足了市民登山、健身、游园的需求,同时也对城市品质改善提升,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增添了动力。
说起公园,在李沧最富盛名的当属沧口公园,那里的大滑梯承载了几代沧口人童年的回忆。沧口公园始建于1957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到这里游玩要交钱入园,2003年公园实施拆墙透绿,是青岛市第一个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公园。
沧口公园2015年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进行了再次整治,解决了黄土裸露、场地陈旧等问题。本着传承、发掘、创新三大原则,公园原有管理房、景观亭、水上长廊、棋牌长廊、大滑梯等老物件一律保留,还仿古典式再造了凉亭、水上长廊等。
改造提升关注人文,修复生态留住乡愁。2005年实施李村公园改造提升工程,打造高品位公众游园,塑造城市建设精品,并更名为李沧文化公园;2013年启动竹子庵公园改造,在繁华闹市打造了一处生态休闲登山的好去处。
城市不仅需要大公园的妆扮,更需要务实的“口袋公园”,实实在在地为市民提供一块休闲之地。李沧区口袋公园建设已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态工程和民心项目。把城区裸露地、闲置地、边角地等加以改造,建设出“推窗可见绿、抬脚即进园”的美好生活空间,有效满足市民对绿色生态的向往,成为离市民最近的“诗与远方”。截至目前全区已有大大小小各类口袋公园近130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6平方米,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70%提升至88%。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90年代初,人均公共绿地2.59平方米,2003年人均绿地面积增至11.7平方米,截至“十三五”期末,城区公共绿地达848公顷,绿地率约44%,绿化覆盖率约45.3%,绿道超120公里,形成了山头公园、林荫绿道、口袋公园及立体绿化全面提升的大环境绿化格局,城市绿化面貌日新月异,一个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绿树成荫,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环境优雅的城市绿地系统已然形成。
李沧,一幅幅青绿画面,一个个鲜活数字,皆是触手可及的变化,是有口皆碑的改善,构成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一幅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更幸福的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