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 正文

李沧区举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媒体吹风会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刘涵哲 2024-11-06 17:09:41 字号:A- A+

2024年10月14日,李沧区举行“统筹先行 巩固保障 多元探索”15分钟课间“小切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媒体吹风会。李沧区教体局副局长侯宗梅向李沧融媒、青岛电视台、青岛新闻网、半岛都市报、大众网等5家媒体记者做详细介绍。

近年来,中小学校越来越“安静”“静悄悄”的校园里小胖墩、小眼镜却越来越多,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青岛市李沧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践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导向,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相关要求,从2023年秋季开始探索将课间活动时长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让每个课间都成为学生走出教室、放松身心、适量运动的有效时间,用学校管理的“小切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强化统筹协调,全链条把控提质效。压实责任,明确组织架构。成立区级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专班,构建校级校长具体负责,教导主任分年级负责,班主任、副班主任、教师精心组织的责任体系。通过李沧教育“一码通”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开展“校长会客厅”“家长进课堂”等活动推进家校社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制定活动方案,监督活动流程。立足现状,坚持试点先行。实施“部分试点——推广普及——一校一案——评比争优”四步走策略。在组织专家团队进行可行性分析后确定4所试点学校,体育教育专班对试点学校进行2个月跟踪考察,收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进行了时长变更适应期、室外/室内体育运动场地调整期、课间活动类型优化期三轮改进,最终确定全区小学推广“课间15分钟”。考评结合,建立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教育评价考核指挥棒作用,依托区域教育集团定期组织联动观摩和优秀案例交流活动,促进优秀经验推广,并将该活动与青岛市“十个一”项目、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艺术素质评价、近视防控等有序结合,融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保障课间活动长效推进。

二、完善保障机制,小场地拓展大课间。强化安保,加大资金投入。设立区、校两级场地开放专项资金用于维修维护、场所保险等,定期组织安全隐患排查,通过增加摄像头、落地灯等措施保障全区中小学室外运动场地照明运行及安全管理。要求学校每个季度至少开展1次高质量“课间安全课”,建立课间活动安全公约,引导学生科学有序活动。拓宽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全区55所学校更新完善大型体育器械,鼓励以“学校配备、师生自制、学生自带”的方式丰富呼啦圈、绳梯、球类、跳绳、沙包、橡皮筋等体育用具,为室内游戏区配备魔方、七巧板、华容道等益智类用具,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活动体验。创新思维,赋能场地使用。鼓励各年级错时、错峰使用室内室外场地,充分利用室外场地面积及形状,规划跑步区、跳绳区、球类运动区等,通过“小场地”开展“大课间”。

三、多元融合发展,个性化探索促成长。因势利导,深化体教融合。树立体教融合新理念,将阳光大课间纳入体育教学计划,积极推进跨学科融合,设置体育与美育、德育、国防教育等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因校制宜,聚焦特色亮点。鼓励教师和学生发挥创新意识,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及优势特色设计探索“体育+”项目,将非遗活动、新兴体育、民间体育、智趣游戏、地面游戏等方式与体育运动相结合,丰富活动形式,满足学生多元需求,实现“一校一案”全覆盖。因材施教,实施梯度教学。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体能素养设计符合学生年龄和特点的体育锻炼计划,确保体育活动的科学性和适宜性,如组织低年级学生在快速游戏区参与扔沙包、跳绳、跳房子等轻松益智的传统类活动,中高年级学生在操场上开展萝卜蹲、跳大绳、折返跑等考验体能的敏捷类活动。

如今,李沧区课间15分钟区域内小学常态化开展,除每日体育课时间外,小学生的室内外活动时间保持在100分钟以上。与2023年相比,2024年全区小学体质监测优良率平均提升18个百分点,近视率降低4个百分点。学生走出教室运动、玩耍、交流,强身健体、增强自信,提升社会交往能力,减少了心理问题的发生。部分学生从课间跳绳、乒乓球等项目中找到了优势和兴趣所在,将体育锻炼作为成长路上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


青岛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