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上午,李沧区政府新闻办举行“三十而‘励’ 奔腾李沧”主题系列新闻发布活动文化旅游工作成效媒体见面会,大众日报、青岛新闻网、齐鲁晚报、李沧融媒、青岛广播电视台5家媒体出席见面会,并进行集中采访报道。李沧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修枫同与会记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文化进万家,惠民暖人心。自建区以来,李沧区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加大投入,创新服务,公共文化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市民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建区30年来,李沧区不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筑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为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2016年,李沧区文化馆正式搬入新馆,常态化开展辅导培训、文艺演出、公益展览、讲座等群众文化活动,是李沧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主窗口之一。
建区30年来,李沧区文化馆在硬件设施水平方面不断提升,记得06年的文化馆,连个像样的排练厅都没有,现在,李沧区文化馆舞蹈排练厅就有2个。各种功能齐全的排练教室有10余间,可以同时满足多项艺术门类的培训和演出。现在的李沧区文化馆真正成为市民喜爱的艺术家园。
2008年,李沧区文化馆实行免费开放服务后,每年组织举办舞蹈、合唱、美术等公益培训200余场次,组织各类文艺演出100余场次。同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近年来,李沧区持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现有11处街道综合文化站、100余处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打通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有颜值有温度的公共文化空间搭建起了平台,增强文化服务的实效性、精准性,才能让更多人就近享受、积极参与。建区以来,李沧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搭建群众文艺舞台,打造“艺彩李沧•群文惠四季”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先后举办了30届“李沧之春”、23届“社区文化节”、7届“够级文化节”,此外还有持续多年举办的“我们的节日”“我们的舞台”等特色活动,广泛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36000余场次,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新期待。
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更是传播社会文化的阵地。1994年李沧区图书馆正式成立,自1998年启用图书馆管理系统以来,李沧区图书馆文献借还量共计589万册次,借阅人次达229.1万人次,办理读者证8.2万个,服务读者达千万余人次。文献资源利用率在全市同级图书馆中名列前茅。
近年来,李沧区设立多元化服务体验点,打造阅读新模式,搭建以区图书馆两馆为核心、18处图书馆分馆为主干、5处城市书房、4处自助图书馆、91个社区流动服务点为节点的全覆盖全民阅读阵地,打造“悦读·悦心”、“膝上读书荟”等全民阅读品牌。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李沧区同样成效显著。积极挖掘非遗资源,持续加大非遗保护和传承力度,目前共有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6人,其中市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共有区级代表性项目52项,其中省级项目1项,市级项目10项;共有区级非遗工坊11个,其中市级工坊8个。2024年,文化部鸟虫篆艺术研究院山东分院落户李沧。近年来,李沧区以打造“山东手造·李沧有礼”品牌为引领,揭牌运营“山东手造·李沧有礼”展示体验中心、产业孵化基地、青少年实践基地,年均开展技艺传承展示、群众体验活动等1000余场次,线上线下累计参与群众超过100万人次,在传承与发展中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有效增进人民群众情感认同、文化自信。
伴随着“文化自信”,三十年探索迈步,近十年阔步前行。李沧区以节会活动提升区域旅游知名度,至今已举办了24届“青岛梅花节”、14届“茶文化节”等一系列文旅节会活动,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2014年,成功举办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2015年青岛世博园获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成为青岛市首个国字号生态旅游示范区;景区拥有世界顶级水舞秀,亚洲最大单体建筑面积的植物馆,1700多种新、奇、异植物,形成了一个植物王国; 赏灯节、音乐节、啤酒嘉年华、融媒四季等文旅促消费活动精彩纷呈,让游客感受自然之趣,体验人文之旅。截至目前,李沧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6个,其中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5个。文旅产业已成为李沧区实现整体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十年,从“有没有”“够不够”到“好不好”“精不精”,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每一步,都在人们享有的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水准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留下印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的精彩篇章也在这里徐徐展开,绘就李沧人心目中的诗和远方。未来,李沧区将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质效,持续推动文旅产业向“新”提“质”,为群众美好生活“加码”,为城市快速发展增添动力。